在課室裏由於不自覺因素造成的男女生不平等的教師行為
在學校裏,教師由於社會及傳統的影響,常不知不覺地對男女學生有不同的期望和評鑑標準。此尤見於小學或初中階段,教師對男女生行為規範的不同看法。這種情況,無疑強化了男女生性別形象、性別角色的差異,從而造成男女生不平等的結果。
一. 學業表現方面:
教師一般認定,女同學的學習態度應該較積極、較好。如應較男同學勤勞,成績較好。對於懶惰的女同學,教師常會表露出似乎“不相信”、“太不應該”的負面指責態度。若是男生懶惰時,教師則會以較正面的方式,要求他們積極、勤奮些。
再如做功課方面,男同學卷面若較凌亂、字體潦草些,老師也許並不以為然。但女同學的功課卷面若亦如此,必會遭嚴厲批評;似乎卷面整齊、字體端正,只是女生必然的要求。
二. 行為表現方面:
文靜、聽從教導、有禮貌的女生較被教師認同;而活潑好動、不循規蹈矩、個性倔強的女同學,可能會被教師斥責為粗魯、“不像女孩子”、“過於男性化”。但同樣的情況出現在男生的身上,卻較能讓教師寬容並接受。事實上,女同學的課室表現會較拘謹、較專心,男同學會較活躍但專注力卻較差。因此,男生上課搗蛋調皮受批評,是常事而並不太以為恥,女生則不然。
而另一方面,若同學犯錯,老師在指責時也可能會因應男女生的分別,而在言語、語氣上有不同,如:對男生會較嚴厲直接,對女生會較寬容婉轉。因為教師內心己假設女同學較害羞,男同學則較不怕害羞。
教師對較不整潔或儀容較髒亂男同學,常會一笑置之。但對女同學就不然。
會即刻指出,甚或嗤之以鼻。
在班會旅行等集體活動中,教師通常會安排或要求一些較需要體力的、及可能會較髒、較累的工作讓男同學做,如:搬桌椅、拿較重的書、簿;燒烤的「起爐」工作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