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輔導經驗的反思
教育的意義並不僅是在於傳授文化知識,更在於一種心靈方面的培育。“教書育人”這個似乎人人都知的概念,卻令我這個剛剛踏入社會的新教師心情緊張。社會經驗幾乎空白的我,卻要面對個頭幾乎都比我高的學生,還要以一副為人師長的模樣不僅“教書”還要“育人”,我將如何去教導“培育”他們呢?
幾年前,初為人師的我,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第一堂課的教室。當時,學校安排中四的兩個班由我任教,並要求擔任其中一班的班主任。新老師面對(教導)舊同學,意味著要在教學工作以外,多一項挑戰。那時候的我,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輔導學生,只憑藉年輕與熱情,開始我人生的“教書育人”的經驗。而其中一位「需要輔導」的吳同學給我的印象至今難忘。
九月二日那天,上完化學堂由五樓實驗室回四樓課室上中文堂,同學們列隊魚貫進入課室,我站在課室門前等候,一位身材在同儕之中頗顯高大、校服不整的男學生,拖著懶洋洋的腳步,大搖大擺地、一副毫不在意的態度、尾隨同學,特別遲緩地進入課室。他的這一與眾不同的行為引起我的注意。他就是吳同學。
爾後更發現,吳同學上課時總是無精打彩,測驗不及格、寫作、說話的表達力都頗弱。
從我目前所學的輔導課中知道,觀察(Observing)輔導對象是良好輔導的開始。當然,那時的我,是不懂這個理論的。
據了解,這個班級是一個成績較弱、上課氣氛散漫、秩序較差的班級。幾位長得高高大大的同學,上課時,總喜歡和同學使眼色、傳訊號,根本無心向學,但卻想挑戰新老師、喜歡「看看」新老師如何教學。吳同學似乎是當中的帶領者。當時我想,要教好、管好這個班級,首先應從吳同學著手,要找個適當的機會與他面談,希望他上課時守規矩,更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向好學生方面轉變的模範(Model)。
為了更好地與他溝通,我刻意地了解他的一些情況。
姓名: 吳同學
性別: 男
班別: 中四丁班 (理科班)
性格: 好動、不喜歡讀書、性情急燥、脾氣差、欠耐性,
喜歡運動、是足球和手球的校隊成員。
表現記錄: 中一級留班、成績頗差、對老師態度不禮貌。
學校行為表現較差,頗有名的「壞」孩子。
一星期後,中文堂上,我要同學下週背默《醉翁亭記》,吳同學即時大聲叫道:「有無搞錯!」態度甚囂張。為避免在課室裡與他直接沖突,在簡單地批評他幾句後,我著他下課後找我。
輔導的理論中提到,“聞”(Listening)和“問”(Influencing)是輔導過程中的兩個技巧。“聞”是讓被輔導的對象無壓抑地表達他的思想、感受,令輔導員能從中發現當事人問題的徵結所在;“問”乃是輔導員在互動的對話形式中,用輔導的立場和觀點影響、引導當事人,以及釐清當事人的感受與問題。回想當時與他第一次的談話,雖未完全按照這樣的技巧進行,但慶幸亦沒發生太大的失誤。我相信,這是接下去的輔導能順利進行的關鍵。
下課後,當他來找我時,我並沒有急於指責他上課時的不當行為,而是心平氣和地問他在課室裡叫喊的原因,並說明老師要求同學背默課文的原因,我認為這是一種真摰的溝通方式,也希望借此與他慢慢地建立良好關係。
沒想到他後來的默書,竟取得較好的成績。這令我感到輔導成功的喜悅,感覺“孺子”可教也。於是打算利用這個良好的契機,再一次找他面談,希望進一步引導他向學。
第二次與他傾談,我發現他對自己將來的目標相當模糊,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什麼。他討厭念書,喜歡運動尤好足球、手球。只是父母親希望家中長子的他能多念書,以免重蹈父親的艱苦工作。吳同學的父親從事裝修,吳喜歡父親的工作,中三時已想輟學,跟隨父親工作,但父親深感裝修工作的艱辛,不希望兒子走上自己的路,所以堅持吳要好好念書。所以吳同學不得不勉強就學,因此上課的情緒和表現便欠穩定。
這次的談話,我表達了對他的理解和明白。這恰好是輔導課程所提到的輔導員與當事人的同感表達(同理心)。
這學期的第一篇作文,題目是「學校生活二三事」,他提到小學升中一時,對中學的陌生、因為沒有認識的同學而感到不習慣、不愉快。直至學校舉辦了一個中一迎新活動,從活動中,他認識了幾位同學,並成為好友,開始他愉快的中學生活。
於是我再次約見他,想借此建立他的自信心。我與他一起回顧「學校生活二三事」這篇作文,回憶他初踏入中學時的孤獨與不愉快的感受。我坦誠告訴他,我做為新老師在這所學校有和他當年同樣的感受,希望他成為我的朋友。他很認真地點頭說好。
從輔導的理論而言,這其實是一種與當事人建立信任、創造良好關係的開始。在這個過程中,作為輔導者應做到接納(Acceptance)、真摰(Genuineness)和同理心(Empathy)。當時我雖然不知輔導理論和技巧,但卻能夠似是而非地使用到輔導理論的一些技巧,在現在學習了輔導課程之後反思,心裡甚覺高興。
接下來他上課的表現,有了改善。雖然他的測驗和功課以及作文的表現都較弱,但是看得出他有努力讀書,起碼在往後的默書中,成績都不低於90分。此後我們不時有傾談的時候,藉以鞏固他向學的動機。
中四的下學期,他來找我說,他想重讀中四,因為他覺的他的基礎較弱,恐怕不能夠應付中五的會考,所以他想重讀一年把基礎打好。當時我並沒有直接表達贊成他重讀與否,而是和他釐清自己的想法與感受,並進一步分析升留級對他個人的影響與意義,讓他重新思考後再做決定。
一個月後,他告訴我,他自己決定留級,希望我幫他爭取留級的學位。
重讀中四的那一年,我並沒任教他的班別的課程,但我依然關心他的成長,繼續保持與他溝通。知道他在那一年中,學習情緒依然波動,但卻能自我調節,且將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。而且中五那年,明顯地感覺到他向學的興趣有增無減。中五會考他取得十分。我私底下認為,相對他的基礎而言,這個分數已不錯了。但他自己不滿意,他決定再重考。
翌年,他重考的成績是十二分!
結合這次的輔導課程,反思上述的經驗,我更深刻的感到輔導技巧中的望、聞、問、切,以及接納、真摯、同理心的重要與果效。只是,當時,未能有效、準確地掌握和理解這些理論和技巧。雖然,吳同學有令人高興的改變,但,我想自己當時的輔導過程,仍有許多不足。希望,今後能更有效地把握、應用輔導技巧,以期在教學的過程中,實踐“育人”的理念。
參考資料:
中譯本 《有效的輔導員訓練手冊》 台灣張老師出版社